深耕文旅行业17年的创业青年周斌,因一次宣传片拍摄与龙泉住龙结缘,被当地山水美景触动后,去年成为住龙镇共富合伙人。周斌负责运营的“龙之星”水陆一体研学乐园,不仅解决就业岗位20个,还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、群众增收100余万元。
周斌说,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,他正计划着做大做强团队,拓展研学乐园二期项目,带动更多周边村民就业增收。
在我市,越来越多的青年活跃在田间地头,带着创意与热爱返乡入乡,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。
“这里红色底蕴深厚、文旅业态也很丰厚,有红军老街、樱花谷、天然泳吧等。我觉得,这个地方很吸引人,一定能留下人来。”来自遂昌的“90后”青年邝阳,也看到了住龙文旅潜力。
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,邝阳对“红军街”上的“红军饭店”进行重新定位和运营,赶在今年的樱花季开始营业,刚好接住了第一波客流高峰。
邝阳并没有被短期“爆红”所迷惑。观察到越来越多年轻游客来到住龙,却停留短暂、消费意愿低,她认为症结在于“年轻人的消费场景缺失”。于是,她打算在红军街开设一家精品咖啡店,打造成集社交、阅读、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空间,营造“慢节奏、有人情味”氛围,让景点消费转化为可“停留”的日常体验。
最近,住龙镇青年徐慧婷也没有闲着,带着团队小伙伴们忙着提升1935露营基地,增设儿童娱乐设施、丰富户外休闲项目,更好迎接暑期研学游。
徐慧婷是龙泉住龙双渡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景区运营中心负责人,自2022年参与住龙乡村运营以来,她和团队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、红色文化等优势,先后开发了1935露营基地、住溪山居酒店、水乐园等业态,并对外运营龙泉市总工会职工学校,拓展出研学、康养、教育培训三大板块业务。去年,累计接待研学、康养、培训、党团建等团队5万人次,实现营收300万元,不仅为村集体带来39万元的租金收入,还带动了30多位当地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游客在住龙景区内的二次、三次消费,也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。
青年兴则乡村兴,人才聚则事业旺。对住龙来说,“新乡民”的纷至沓来就像在释放新的信号:这座有历史、有资源的小镇,愿意腾出空间给新的人、新的方式。而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里,留下来、参与其中,乡村的重构,也就有了真实的起点。
“青年人入乡返乡创业方向多种多样,在乡村,大部分人是发展文旅产业,比如开民宿、咖啡馆,开展研学项目等,还有从事农业、电商等行业。”龙泉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近年来,龙泉制定并落实农业产业人才、青年创业创新、银行助力农创客培育等系列扶持政策,多部门发力向返乡创业青年提供“一对一”服务,为青农创客提供更好的土壤。3年来吸引了20余个省份1400余支青年团队来到龙泉创业,并涌现出一批青年入乡先进典型,青年活力持续迸发。
激活产业潜力,带来新业态。当大城市商战激烈,八都青年上演“小镇突围”。“00后”女孩操雅琴不顾质疑,在小镇开起20平方米原木风咖啡店。她借短视频分享创业日常,打破传统小镇创业的封闭模式。开业首日卖出六七百杯,两个月月入超6万元收回成本。正如她所言,小镇咖啡让人放松,咖啡香已奏响八都消费升级新序曲。
山高路远的屏南镇靠体旅融合吃上生态饭。该镇以强村公司为核心,推出“全域整合,整镇经营”的共富模式,成“越野小镇,避暑胜地”。温州青年杜育杰2023年因越野赛与屏南结缘,2024年接手运营隺·山里予驿民宿作训练基地,设计多条特色越野线期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开展的越野少年派活动吸引82个家庭200多人参与,发挥了“体育+旅游+乡村”融合效应。
引领数字变革,带来新方式。当科技融入农业,传统生产焕发新生。蔡欢2020年受父亲召唤,从杭州返乡回到八都镇。他秉持“农业要走科技路”的信念,发现传统育苗效率低、存活率低等问题,于是推动“大棚革命”,引入水肥一体化、智能温控和远程监控等系统,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。
而在宝溪乡塘上村,“00后”新农人吴小倩和金宇轩放弃城里直播工作返乡做自媒体拍短视频,坚持用镜头记录乡村。短短三个多月,先后推出的二十条视频浏览量超百万,迅速走红。短视频爆火为村子带来流量,他们计划将流量变现卖家乡农产品,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,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文旅深度融合,带来新改变。上垟镇源底村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。今年年初,杭州企业家俞奇峰带领一支年轻且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到村里,在保留古村原有风貌基础上,挖掘多元文化价值与潜力,融入现代潮流元素,将“大鱼海棠”义仓旁的牛栏、鸡舍改造成别具一格的咖啡馆和休闲打卡区,设置义仓手工体验馆,重启沉寂多年的大戏台等,让古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紧跟时代步伐。目前,团队又着手打造原木天幕、三角木屋项目,计划发展露营经济,解锁更多新业态。
“运营团队入驻后,我们有了‘合伙人’携手共建村庄,闲置资源被盘活,业态也丰富起来,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啦!”望着村里的变化,源底村村委会主任林建伟对这群年轻团队赞不绝口。
在石达石街道秋丰村,青创客吴建平团队打造户外露营基地。基地融合工业复古风与网游特色,举办游园会、乡村音乐会,吸引亲子、家庭客群,还成为婚纱拍摄、户外婚礼热门地,这让原本闲置落寞的民宿综合体,拥有了崭新的面貌,也带来了人气。
随着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到来,静谧的土地焕发了新生。我们发现,青年返乡创业者往往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,他们将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专业技术带入乡村,激活乡村的产业潜力、推动乡村的数字转凯发国际首页型、传承乡村的文化根脉,也让青年自身在乡村实践中拓展了个人价值。
从小镇咖啡到高山疗愈,从传统文化传承到耕作体验,青年以各自擅长的文化语言,唤醒了龙泉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。
当前,我市正以积极举措,拥抱青年进入乡村。通过政策引导、平台搭建和业态创新,推动青年入乡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,形成了青年与乡村“双向奔赴”的良性循环。
为拓宽青年入乡路径,近年来,我市开展青年“引育用留”工作,推出了“青创十二条”“1+N人才科技新政”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,全方位帮助青年人才在龙泉站稳脚跟、安居乐业。打造了窑望青创园、河滨坊青创园、青创园三期、四期、共富新创平台等一批青年众创空间;创新推出“青创贷”“新生贷”“创客贷”等普惠金融产品,三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近6亿元,为青创群体提供创业担保3829万元、贴息282万元,真正让青年拎包创业、轻装逐梦。
聚焦青年服务保障,高标打造青年·人才服务中心等平台载体,创新推出青年友好卡、青年友好门店、清泉夜校、亲青恋、青创沙龙等特色青年服务,已推出376套青年人才公寓,全方位构建起青年“吃、住、创、享”服务体系。
为打通青年与乡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给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入乡提供实习就业发展机会,今年以来,我市还在8个乡镇(街道)推进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,提供了46个实践岗位,引导青年投身农业种植、农产品深加工、乡村旅游运营等领域。各站点为入乡青年提供就业指导、创业孵化、技能培训、技术服务、政策咨询、学习交流、生活配套等“1+N”一站式服务,为入乡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、更好的实践体验。
乡村,也在为留下年轻人积极行动。住龙镇、宝溪乡以“民宿+办公”模式盘活闲置资源,打造了数字游民基地,为青年提供完善的住宿、办公和生活配套,希望吸引“数字青年”把“工位”搬到山水间,以旅居共创带动共富。
有的乡镇干部活用新媒体引得创客来。石达石街道发动乡、村两级干部运用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平台推介文旅资源,引来省内外青年创客广泛关注,并成功招引一村咖创作团队入驻李山头村,把千亩梯田边一处闲置管理用房租用改造为“梯田村咖”,一经推出就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。
有的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就业,探索一条以人凯发国际首页才回村激活乡村资源、以乡村资源撬动社会资本、以乡村运营带动村民共富的新路径。如西街街道,日前与龙泉市易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,共同在下樟自然村打造疗愈主题民宿聚落。街道完成村口改造、溪边咖啡营地等硬件升级,企业则专注运营管理,形成“政府搭台、市场唱戏”的共赢模式。
品质龙泉,风光无限好。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,到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施展拳脚,已是发展共识。